日期:2025-10-06
上海申花U21队曾以15-0狂胜赣州瑞狮U21队,创下赛事最大分差纪录。 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,却暴露了中国足球青训的巨大鸿沟——申花一线队如今仍依赖37岁的于汉超和跑动12.1公里的吴曦苦撑,年轻球员始终无法接棒。
于汉超的“赖我”三个字,在深夜的凤凰山体育场显得格外沉重。 这位37岁的老将,从本方半场冲刺90米后踢丢单刀,让申花的3分变成了1分。 射门瞬间,他左腿打晃,右腿摆幅不足平时一半——不是技术问题,是体能彻底透支。
申花的老龄化数据令人震惊:30岁以上球员出场时间占比高达42%,全中超第二,仅次于降级区的梅州客家。 对比之下,海港只有28%,蓉城仅25%。 吴曦拼到抽筋被抬下场,曹赟定本赛季只踢了200分钟,巴索戈状态起伏不定。
青训断层早已不是秘密。 2019年申花就提出“三年完成新老交替”,四年过去了,主力框架还是莫雷诺时代那批人。 梯队最近三年没培养出能在中超站稳的U23球员,唯一冒头的刘若钒还被租借在外。
对比其他俱乐部的青春风暴,浙江队的18岁小将王钰栋已打进8球,领跑射手榜;大连英博的毛伟杰、朱正宇场均出场超过75分钟;海港的李新翔9场比赛贡献1球2助攻。 申花的年轻人却连球都拿不稳,只有汪海健能稳定轮换。
青训系统的问题根深蒂固。 有球迷翻出2017年的旧闻:申花梯队球员曾穿着质量低劣的球衣训练,伙食标准被鲁能足校“完爆”,甚至存在教练被拖欠工资9个月的情况。 学籍问题更是让许多外地苗子无法代表申花参赛。
资本投入的差距同样明显。 中超强队能依托一线队资源支持梯队建设,而中下游俱乐部常将U21队视为“消耗品”。 申花门将侯宇阳因一线队名额已满,被迫转会中乙贵州队——这不是个例,而是梯队晋升通道狭窄的缩影。
足协政策与执行滞后。 近十年更换7任足协主席,政策平均存续周期仅1.8年。 2015年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》中,仍有32%的改革条目未落地,“2020年建成2万所足球特色学校”的目标实际完成率仅68%。
社会认知偏差同样制约发展。 76%的家长认为足球影响升学,仅9%支持孩子从事专业训练。 全国U12-U15注册球员不足1万人,不到日本的六十分之一,90%的县级行政区缺乏标准青训中心。
于汉超们还在场上拼命。 从边锋踢到边后卫,再踢到中锋,哪里缺人补哪里。 去年足协杯决赛,他拖着伤腿踢满120分钟;今年对三镇,他顶到后腰位置去堵枪眼。
蜡烛不能烧到天亮,但申花似乎还在指望这些老男孩们照亮前路。
这篇文章该怪于汉超,还是该怪那个承诺“三年换血”却四年无果的系统?